2025
來源
分享
當老師時,我經(jīng)常要上公開課,也寫文章,語文、數(shù)學、科學教學及教育管理論文都曾獲過獎。因此被邀請參加一些教育教學研討活動,發(fā)言時總會故作高深:“從某種意義上講……”
某種意義,到底是什么意義?
近日讀到《文學自由談》2024年最后一期雜志刊登的文章《且看湯博士如此“袪魅”》,文章第一段旗幟鮮明:“2024年第4期《文學自由談》刊載湯達博士一文《通讀沈從文可以給現(xiàn)代文學祛魅》。‘給現(xiàn)代文學祛魅’,題挺大,有點兒嚇人。祛魅者,即對某種事物或觀念的神秘性、神圣性、魅惑力的消解。我今天不多說這個,要說的話,也須寫成高頭講章,因為這不是一篇小文所能說清楚的。我這里只簡評一下湯博士文章在造句、用詞、邏輯等方面的雞毛蒜皮問題,再簡單說說由‘祛魅’引出的一些瑣碎話題。”
我訂閱了《文學自由談》,這篇《通讀沈從文可以給現(xiàn)代文學祛魅》亦讀過。讀多了標題黨文章,我對類似的往往翻一下就過了。加上這期刊發(fā)的程紹國《墨池坊15號》引起我的關(guān)注,“祛魅”的存在感更低。通讀《且看湯博士如此“袪魅”》,我的興趣一下子提起來,重新找出還疊在案頭的該期雜志。
《通讀沈從文可以給現(xiàn)代文學祛魅》一文排在該期雜志第三個位置,分“通讀沈氏全集后的幻滅感”“沈從文如何被經(jīng)典化的”“現(xiàn)代文學研究的‘大概率’”三個小標題行文。從他的文章標題和文中小標題,我們能清晰知道他的意思。
在《文學自由談》上,這樣的文章比比皆是,閑讀即可。這二文引起我關(guān)注的,是里面一小條內(nèi)容。
《通讀沈從文可以給現(xiàn)代文學祛魅》說:“沈從文在那個年代確實很另類,很能代表一種不同的價值理念。”《且看湯博士如此“袪魅”》認為應(yīng)該如此表述:“沈從文在那個年代確實很另類,很能代表某種不同的價值理念。”并繼續(xù)說:“‘很能代表一種不同的價值理念’,‘一種不同’,是‘哪一種’?它跟哪種理念‘不同’,叫人納悶兒。是跟當時社會普遍的價值理念‘不同’嗎?那‘非另類’的‘社會普遍價值理念’,又是什么呢,也頗令人費解。”
這兩個句子在于“一種”和“某種”的差別。
“一種”的意思很明顯,就是“一”,《通讀沈從文可以給現(xiàn)代文學祛魅》那段是這么講的:“沈從文在那個年代確實很另類,很能代表一種不同的價值理念。他對城市文明的批評,對鄉(xiāng)土社會的美化,以及他與眾不同的人生經(jīng)歷,都為海外學者提供了絕好的、可供無限發(fā)揮的符號和素材。于是,他的天真和不成熟,被解讀為文學殉道精神;他在后來被孤立、被遺忘的遭遇,完美代言了文學與政治之間不屈的博弈。這樣一來,沈從文就成了現(xiàn)代作家中幾乎唯一的存在,用時髦的學術(shù)話語來講,沈從文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個隱喻,一個現(xiàn)代知識分子構(gòu)建自身話語正當性的象征。”作者講了半天,也沒有講明白“一種”是哪種。
“某種”顯得模糊。“某”是指示代詞,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說其“指一定的人或事物”“指不定的人或事物”“用來代替自己或自己的名字”“用來代替別人的名字”。其中“指不定的人或事物”條后舉例“某種線索”,“某種”的“某”是這意思。在上述二文里討論的這個句子,“某種”更為適合。
“‘某種’這個詞在現(xiàn)代漢語中廣泛使用,特別是在需要指代不明確或泛指的情況下。它常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,幫助表達一種模糊或不確定的指代。”在說不清楚,或者不適宜明確講的話,還有不敢公開講的,就用“某種”來指代。但更多的時候,用“某種”兩個字,都是在裝,在作,在皇帝身上套新衣。“某種丟失的物品”,到底什么物品?“某種高科技產(chǎn)品”,到底什么高科技?
我也曾經(jīng)常在文章里出現(xiàn)“某種”,突然有一天感覺挺可笑的,就不敢再裝高深了,更不用說“一種”之類的詞語。說清楚就說,講不清楚就不講,“某種”不是留白,只是一只筆掉紙上留下的墨痕。
《通讀沈從文可以給現(xiàn)代文學祛魅》開頭說:“讀選集時觀感不錯的作家,讀完全集后多半會讓人幻滅,所有的瑕疵、偏見、短板,在全集中往往展露無疑。中國現(xiàn)代作家群的文學成就和學問人品,大部分都經(jīng)不起閱讀全集的檢驗。”我的書房里有一套《沈從文文集》,抽空都讀讀,看看會不會讓我幻滅。
編輯: 馬慧瓊
本文轉(zhuǎn)自:甌海新聞網(wǎng) ohnews.cn